80年代以来,广泛而深刻影响我们文化生活的现象,无须费神就能一一道来:港台歌曲、影视,琼瑶和金庸的小说,与我们远隔重洋的墨西哥和巴西的电视连续剧,西方的大片,以足球为代表的商业化体育比赛,以及MTV、卡拉OK、上网等。这些与社会转型、市场经济共生的现象,被称为“大众文化”。
在西方学界,“大众文化”是一个内涵十分明确的概念,按照李陀先生的说法,“主要是指与当代工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(因此往往必然地与当代资本主义密切相关),并且以工业方式大批量生产、复制消费性文化商品的文化形式。”这就提醒我们注意:其一,“大众文化”不是“群众文化”、“通俗文化”。“群众文化”、“通俗文化”是按阶级、阶层以及文化本身的品级作为划分标准的,而“大众文化”是以生产方式作为界定其内涵的依据;其二,“大众文化研究”不同于我们惯常进行的“文化讨论”。“文化”的内涵十分庞杂,举凡与人有关的一切都可称为文化,国内学界自80年代以来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讨论。进入90年代,必然涉及到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一些文化现象,如休闲、时尚、广告等。但这些研究往往以社会发展史知识为背景,采取社会学等方法,对既有现象进行解释,学理上的深度显得不足。
很显然,大众文化是伴随着当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而出现的文化现象,大众文化研究也是一些具有理性精神的西方学者开辟的学术领域。早在50年代,英国的威廉姆斯、霍加特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、马尔库塞等,就致力于大众文化的研究,并与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结合起来。经过多年的发展,大众文化研究成了跨越多种学科的一门显学。
二十多年来,我们致力于现代化,特别是90年代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,使得社会转型的进程加快,大众文化也相应地凸现出来,畅销小说、商业影视、广告、通俗歌曲、卡通音像制品、商业性体育比赛、时装等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和左右着人们的生活,从繁华的都市到僻远的乡村都不例外。大众文化似乎有着无边的魔力,让你无所逃乎天地间。
对于五彩斑斓的文化景观,学界一些敏锐的学者开始摆脱学院式传统知识谱系的束缚,开始关注并予以思考,于是很自然地以西方的大众文化研究作为参照系,挪用、套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,也很自然地产生一些不合理的结论,甚至有把西方文化历程普世化的倾向。在这种情形下,建立我们自己的大众文化研究,亦即将大众文化研究本土化也就成了当务之急,亟需进行的是如下两方面的工作:其一,译介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著作,以了解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历史及现状,作为我们研究的参照;其二,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,积极开展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,通过具体的个案研究以展示操作性。这样,李陀先生主编的这套“当代大众文化研究”丛书就不仅仅是具有现实感知识分子“问题意识”的产物,而且肩负着将大众文化研究本土化的使命。正如李陀先生所说:“但愿它们能影响理论界和文化界,使那些至今还只在‘精英文化’中打转转的人扔掉偏见,把脑袋转个方向,在另一个向度里看看世界,看看文化。”